计算机真的在写诗吗?

可能,刘慈欣的整个讨论充满了对数学、心灵、观念、存在等问题的基本误解,以十分粗糙的还原论来讲述了这么一个在哲学和科学上不可能的故事。

catbaron 的一篇文章P 与 NP 的诗人很有意思,当时就想讨论,但写了几段又放弃了因为涉及的问题很多,一时说不清楚。

刘慈欣的《诗云》讲述了神级文明如何为了创作全部唐诗而不惜毁灭几个星球以获得能量。这个故事的基本逻辑是:(1)唐诗是特定的字符组合;(2)用数学的方法可以实现这种组合;(3)为了做到这一点,可能需要巨大的能量。这是一种非常粗鄙的还原论故事,显示了科学人的自负和对一些哲学问题的误解。

的确,神级文明可以为唐诗的字符组合开出一个列表,也可以通过迭代器来生成一个规则以自动创造列表。神级文明把唐诗看成亿万级字符组合中的特定一种而已。误解的部分根源就在于把唐诗看成是外延进程的枚举的产物。

列表和规则的对比很有意思。按照我的理解,列表是外延的,而规则则是内涵的。列表是源自历史的,而规则却可以面向未来。我不懂迭代器是什么,但按照我对规则的一点研究和他这里的描述,有一个逻辑问题,迭代器自己是否可以脱离列表来建立所谓规则。

举个例子。一个纯粹外延的列表是:1357。除了拥有 5 个数字,再无别的什么了。但如果你在后面添加一个省略号…,变成 1357…,事情就变了,列表变成了进程(想象下这个…就像代码编辑器中跳动的光标,随时会输入更多的字符)。这内涵的进程,不限于已经发生的,还会拓展到未来。一定是有什么规则支配了这个进程。但这个规则是什么呢?现在最简单的回答是,任何外延的实例都可以例示任何规则,而任何规则本身除非通过外延例示,本身得不到说明。维特根斯坦在《数学基础》中的哲学讨论说明了这一点。

比如,一方面,当你认为这个进程继续是 13579 时,而我却同样可以有道理地声称是 13571,因为我认为 1357…这个进程受到“重复 1357”规则支配,而不是“每一个后继数字加 2”。另一方面,为了说明这两个规则,我们必须诉诸外延的进程本身。在列表和规则之间,我们面临一个循环。

这使我想起图灵机关机的问题。图灵机严格来说不可能在计算完毕后自动关机,除非有外在的干预——创造它的人类的心灵。在这个结构中,图灵机本身是透明或者说外延的,但人类的心灵不是。正是内涵实体给予外延实体以启动和约束。

然而,心灵本身是怎么启动和受到约束的?它真的是内涵的吗?抑或者,有心灵之外的干预,就像心灵干预图灵机那样?在找不到这种外部干预之前,心灵自己只好认为自己是自主和内涵的,能够启动和约束自己。参考德国观念论的各种讨论,比如康德关于物体自存在的先验世界和经验世界中的理性的限制的论述。

回到诗歌的问题。诗歌的美感本身就是内涵实体心灵的独特现象。神级文明欣赏唐诗的现象却纯粹是外延的,是数学的方法。神级文明会迷恋上唐诗,这非常令人困惑。这里有很多的问题:(1)为什么人会写出诗歌?(2)诗歌是怎样一种实践?(3)为什么人会觉得诗歌美?(4)美感是怎么回事。这不仅涉及文学理论,还涉及现象学、心灵哲学等问题。

诗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实践,实践是能动者的存在(生活)形式,它不可能分离于其产生的环境。计算机虽然组合了特定的字符,但并不是人类写诗那种意义上的活动。为什么?如前所述,计算机目前都还是纯粹外延的,它没有心灵。而就我们的诗歌经验而言,诗歌在这种意义上是内涵心灵的产物而不是外延机器的产物。由于计算机无法拥有心灵,也就无法像人一样以旁观者的视角来观看自身,这导致它无法产生任何情感或思想。它还没有意识,它所拥有的是人类提前设定的亿万个 if…then 的条件句和巨大的提前输入的语料库。

诗歌,特别是唐诗,是生活形式的投影,没有这种生活形式,是不会有相应的诗歌的。在一堆字符的组合和诗歌之间,这是存在着相当实质的差别的。诗歌 F 可以被分析为 a、b、c,但拥有 a、b、c 观念的人未必或把握到 F 观念。

诗歌的美的感受是不可能还原的。用纯粹数学的方法创造的诗歌并不会让人有诗歌意义上的美感。

绝大多数字母文字的人难以欣赏唐诗,神级文明却可以?也许只有一种可能,神级文明与中国人对“唐诗”的“欣赏”并不是一回事。理解这个问题的要点之一是,唐诗在首要意义上是一堆有物理形式(书写和声音)的对象x,中国人将其把握为唐诗t,神级文明将其把握为伪唐诗t’。“把握”意味着获得某种观念,相信存在某物。这不是发生在人类内部的对相同文本的不同意义的解释问题,这是现象学和心灵哲学的问题,涉及何物存在的问题。

可能,刘慈欣的整个讨论充满了对数学、心灵、观念、存在等问题的基本误解,以十分粗糙的还原论来讲述了这么一个在哲学和科学上不可能的故事。

202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