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研究》笔记系列(II.3)

《逻辑研究》笔记系列(II.3)

第二研究 种类的观念统一与现代抽象理论 第3章 抽象与注意力 第 13 节 唯名论理论将抽象理解为注意力的功用 在 13 节,胡塞尔指出,穆勒的抽象理论认为,抽象是注意力的一个作用(Leistung)。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对象,甚至是普遍对象。注意力的“集中”与“丢失”是它的显著特征。注意力可以借助标记凸显对象的某个部分,同时忽略了其他部分。穆勒在反驳汉密尔顿时突出了两点:第一,普遍名称和直观对象之间的联想性联结。这种联结被胡塞尔归给了象征性意指。第二,名称通过对象的特征,对注意力习惯性集中的再造性唤起,对这些联结造成的影响。联想的进程是借助标记进行的。这些标记之间的关联借助于注意力的发生与重新唤起而得以生成和再造(标记自身具有类似于“形式指引”的功能。) 对胡塞尔来说,穆勒认为总体概念不存在,有的只是客体的复合观念。注意力与抽象能够实现部分从整体中的剥离,并借助联想实现进一步的推理。 “严格地说,我们不具有总体概念;我们只具有具体 客体的复合观念:但我们有能力仅仅只注意这个具体观念的某些部分,并且在这种唯一的关注中,我们可以使这些部分来完全地确定我们通过联想而

我用什么留住你们——祭爷爷们

我用什么留住你们——祭爷爷们

昨夜京城狂风雨骤, 仿佛西北漫天的黄沙袭裹而来。 我知道, 你躺在灵堂里, 淅沥沥的雨浇不透, 你被反复折磨的病痛。 那年, 你的父亲死了。 初秋的雾气, 弥漫尽阵阵山峦, 泥水爬满了我的鞋, 雾水打湿了手中的竹竿。 后来, 我的爷爷死了, 深秋的高原, 开满了家乡独有的黄菊花, 没能抬棺送葬, 也没哭。 我知道, 先祖们的血液流淌在我身上, 大地的根系包裹着我, 不增不减。 那块生我养我, 葬我先祖的土地, 永远是我的生地。 二零二五年闰六月二十八日 大 兴

孙小玲:自律的两难——对自律规范性解释的一个考察

孙小玲:自律的两难——对自律规范性解释的一个考察

继承的源泉:沃尔夫-莱布尼茨。 绝对的自发性概念=自由。 私意--公意--理性:接纳了卢梭的困难。 自立法:1)经验意义上的自我规定。这种意义上的自我规定不具有对他人的约束,甚至对自己也不构成约束性。2)自我是先验和本体的自我,亦即本体意义上的立法。 “自我义务”的证明明确指示了这一点。 困难:本体的形而上学、本体的自我的不可理解性、纯粹理性的活动(不仅不能直观,也无法思维?)、本体的绝对自发性[宇宙概念;第一推动者;推迟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路径: 1)从纯粹理性概念推导出普遍性的道德法则。 2)薄概念: 3)厚概念: 假言命令:分析性的。 定言命令:综合性的。 Andrew Reath:conceptual connection。厚观念: 科斯加尔德:避免了用faculty去解释自我立法。 Reath区分激励理由和证明理由(区分理由和原因。原因提供不了正当性,但可以提供归责的依据。) rationality和reasonableness:

【笔记】张双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讲座/课堂笔记

【笔记】张双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两个问题: 1)为什么讲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一)走向: Terry Kaf:自传性的材料。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为什么我会走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道路? 2)我在这条道路上已经得到了什么样的见解? 3)我为什么要重新拾起政治经济学批判? 为什么走上?核心贡献?当代中国实践的关系? 从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传统与现代的差异有三点 a. 早期近代哲学 b. 由苏格兰启蒙哲学家所开启的社会哲学 《市民社会史》(商业社会作为独立领域得到了重大发展) c. 市民社会本身无法自我维系,在普遍的商品交换的前提之下,人与人至今的商业交往关系并不足以成就人类共同体。 市民社会中的两大原则是相互矛盾的。 自行瓦解和自我崩溃,两大趋势在今天已经成为非常显露的事实: 1)一定是每一个人都陷入了表演性的自我异化。 2)在这样的特殊性利益的直接作用之下一定是在强者和弱者当中拉开无穷尽的距离。 国家对市民社会缺陷的克服,限定并范导市民社会。 马克思走向法哲学批判的两个原因:

青变绿

散文

青变绿

生命是绿色的。但歌德说,生命之树长青。色彩跟与多事相关,政治的、色情的、血腥的等等。人们常说,若没了色彩,世界就来了无趣味。哲学家和科学家鄙视这种说法。因为色彩可以被还原成意识思维和波段。一切都是灰色的。不,一切都是黑色的。黑夜里的牛很黑,黑格尔不黑。耶稣的颜色是红的,他的死与他的活,都浸泡在血液中。孔子是赤色的,一片丹心照汗青。穆罕默德是绿色的,绿透了。佛陀是金黄色的。说他黄色,不雅。黑色、白色和和黄色,曾一度被认为是区别不同人种的本质属性。肤色,就像面具,我们自己看不到,但别人看得到、也看得清,但是不是也看得真呢? 这些色好像都很单纯,固守着自己的本质。有些色需要很多色彩的融合、叠加才能出现。被数字化了的色也是一串数字。数字的不同彰显着它们之间肉眼难识的色差。 哦,还有美色。美色好像不是色彩,是色与相发生了含义上的混淆或相通才出现的。色相好,卖相好。中国人忌讳白色、黑色,

《纯粹理性批判》札记(1):对原则系统的一般性说明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札记(1):对原则系统的一般性说明

这一节是康德在B版中新加的。它的目的在本节第3段康德有明确的说明:1)进一步证实康德对“唯心论”反驳的正确性;2)表明自我认识的可能性的限度。但是从康德的行文来看,他对第二点并没有明确进行阐述,或者说,他的说明是隐含着的、待阐发的。 本节总共分为四段。后两段由于是对整个原理体系的总结,在此无需特别加以说明。重点是第一、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主张相当明确,且第二段的主张对一段的主张有所推进。 在第一段中,康德认为,若想洞察到“事物的可能性”,单纯只有范畴是不够的,还需要直观(p1)。在第二段中,康德认为,“为了按照诸范畴理解诸事物的可能性,进而为了确立诸范畴的客观实在性,我们不仅需要直观,甚而还总是需要外部直观。”【B 291】这里的推进表现在,从“直观”进到了“外部直观”。然而,主张的明确往往与论证的清晰是不相称的。现在分别讨论。 第一段 第一段前半部分康德依然在重复自己的主张:“如果直观是付诸阙如的,那么,人们便不知道自己是否在通过范畴而思维一个对象,以及是否终究有一个对象能够适合于诸范畴”。而后半部分的难点则在于如何理解如下命题:

《判断力批判》札记(1):先验原则和形而上学原则

康德

《判断力批判》札记(1):先验原则和形而上学原则

2023-03-21 春分 KU正式出版导言的第5节开头,康德引入了他之前没有明确做出的一个区分:先验原则和形而上学原则。康德对它们的界定略显晦涩。其中,先验原则是“借以表现事物唯有在其下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一般客体的那种普遍先天条件的原则”。而形而上学原则表现的是“其概念必须被经验性地给予的客体唯有在其下才能被先天地进一步规定的条件”。 1、我们可以先做一下简化:先验原则包含着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之下,物体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一般客体。形而上学原则也包含着一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这些客体(其概念必须经验性的给予)能先天地得到进一步的规定。 2、紧接着,康德看起来给出了这两个原则的例子,分别是:p1 “物体的变化必定有一个原因”;p2 “物体的变化有一个外部的原因”。 3、为了说明两类原则的区分,康德区分了两类谓词:本体论的谓词和()谓词。对此,康德所举的例子分别是实体和运动。 若想进一步澄清它们的区分,关键在于如何理解1中的“进一步”和p2中的“外部的”。前一点涉及两类原则之间的关系,后一点涉及对形而上学原则之层次的定位。我认为,“进一步”是说,形而上学原则是在先验原则基础上的

Useless Ulysses

记录下时常闪现的思想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