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机灵?老豆瓣人了

对抖机灵的厌恶是深入骨髓的。

据幽默的人说,幽默是检验一个人(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智识的便捷手段,说出幽默和领会幽默的人是那种能够摆脱语言的通常使用情境,能够穿越语词迷雾来辨明事物真假的人。与之相比,一些铁憨憨,把别人的每个句子都当成直抒胸臆的陈述句,将特定的语言和特定的事物绑定在一起。

在“幽默”之外,现在还流行“抖机灵”这个词。前者的意思更一般,而后者的意思更特殊些;前者一般是褒义,而后者则相对中性。有时候,一个自以为幽默的人,在某些人眼里可能是在抖机灵。不过有时候,一人坚持自己是在抖机灵,而不想被认为幽默;他对这份褒贬之分不屑一顾。

在日常生活中,抖机灵的人到处可见。室友之间、会议上或酒桌上的学者、地铁上的乘客……这些人把身边或远方发生的大事小事以特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往往显示出这样一种姿态:(1)咱们都很清楚那件事的本质或关键是什么(英雄所见略同),因而我就不做介绍了;(2)这件事可能很好笑、与我们无关,即使与我们有关,但我们不在意;(3)一般人认为是大事、好的、黑的等等,在我们看来是小事、坏的、白的等等;(4)我们的智识深厚、见识宽阔、见解犀利,总之咱们都是聪明人。

抖机灵最重要的功能在于表达双方的这样一种默契:那件事情用不着辨析和讨论,我们已经看透,不比那些还在绞尽脑汁思考和争论的人们。

也许抖机灵还在于展现他们对周遭不屑一顾或心不在焉?

我发现,某些“知识分子”最喜欢抖机灵。他们抖机灵的理由和场合是多样的,有时候是为了调节气愤,有时候是为了展现默契,有时候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无奈但乐观之举,但许多时候就是在展现“知识分子”那点自我感觉良好。是的,我所以讨厌抖机灵,就是对一些“知识分子”在抖机灵中散发出的自我感觉良好的恶臭,感到恶心。

“知识分子”的自我感觉良好当然源自于他们自认为比普通人读了很多书,比读了很多书的人读了更好的书,比读了相同书的人想了更清楚的问题,比想了同样清楚问题的人写了更好的文章……

今天,我想弄明白的是,为什么某些知识分子比其他知识分子更加喜欢抖机灵?为什么直来直去说话的诚恳老实人被他们嘲笑为“铁憨憨”?他们更清醒,智识更高?就算是这样,为什么,为什么别人就不可以糊涂些?别人糊涂些,就应该被嘲笑,或者被只在这一方面得被关注?我们是些有着不同运气、机运和动机的人啊!当然,这也是他们常说起的。

可能的回答是:如果说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功能或特性,拉面师傅的功能是做一碗好拉面,举重运动员的功能是举起 138kg 的杠铃,那么“知识分子”认为知识分子的功能就是聪明。那么“知识分子”通过抖机灵来展现自己或者双方的智识卓越有什么大问题吗?难道知识分子的最终目标不是“就我们几个懂这个”?难道知识分子的最大使命不在于使普通人相对于自己都是铁憨憨?

那些善抖机灵的自以为聪明的“知识分子”心里可能这样想,却不至于公开这么说。他们也许会装模作样诘问,“知识分子因为特殊的社会角色比一般人更有智识难道不是个事实吗?”他们假惺惺地说,“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太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比人民群众更聪明更有见识。”

当你和一些知识分子讨论起这个问题,或者看到他们自己主动发起这个话题时,你会发现,他们唱的调子恰恰是反的:知识分子往往自以为是,基本上即蠢又迂;知识分子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知识分子仅仅是万千分工中的一环

一开始你很欣赏,因为你觉得这样的观点出自“知识分子”,表明“知识分子”中还是有部分人有自知之明的。然而仔细想来,说这些话的人内心是否真的认为自己作为知识分子即蠢又迂?

我斗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恰恰就是这些人,一边嘲笑着“知识分子”的“劣根性”,一边又相信自己摆脱了他们所谓“劣根性”。问题是,既然大家都是“知识分子”,为什么独独你们这些人没有这样的“劣根性”?难道你们不是“知识分子”,还是说,那不是“知识分子”的“劣根性”?或者是,“劣根性”是你们瞅准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差别特别地发明的概念?

你们批评其他“知识分子”自以为通透,而你们显示出自己比他们更通透。你们能否认吗?说“我只是在承认我(和其他人)其实很蠢”,这很虚伪;既然都这么蠢,“大家都很蠢”这个事实该由一个对此问题也很蠢的人来说吗?

也许这是事实:这些人觉得自己的信念是真诚的。是的,当问题的焦点不在于他们是不是愚蠢时,他们是不是真诚就成了需要辩护的焦点。他们相信,自己在真诚提出看法,自己在单纯表达事实,无意以此展现自己的优越感,就算实际上有这个效果,这也是无心之举。但是,那些调侃、嘲笑、蔑视甚至睥睨群雄的“知识分子”,难道你们真的要继续装傻,死不承认觉得自己比绝大多数人都更通透、更清醒、更卓越吗?

他们不接受这个指责。我显然无法使这些智识碾压我的人屈就一点。不过我还是想列举一些事例,请他们看看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有卓越的智识而能超越自身情境,以至于摆脱‘知识分子’的‘劣根性’”?

  1. 某些人从来不参与实质问题的讨论,但不时冒出来发个表情抖下机灵。所以,抖个机灵足以表明他智识卓越,抑或是不屑于与我们对话?

  2. 夸张地说,他们见到一个人,第一反应不是要辨别对方性别,而是辨别对方的智商。对其他人的日常评论主要是:(1)傻逼;(2)不那么傻逼。好像人的属性在他们眼里就是只有这两个似的。对了,还有“是否见过世面”。你们的“人性观念”就这么狭隘吗?那你们研究那些乱七八糟的政治哲学干什么呢?还谈什么德性伦理学?德性就在傻逼和非傻逼之间吗?你们的德性清单可比这个长很多啊!你们还说要充分考虑个体的实践情境吗?

  3. 自己的本科是中不溜的 211,于是就反复写文章说学历查三代是公平正义之事。我斗胆揣测,要是他们自己的本科是普通三本,我相信他们绝不提这个话题;要是他们本科是北大清华,我相信他们也知道说了这个话题反而招致嫌疑。

  4. 无所顾忌甚至公开标榜自己就是“学术势利眼”,因为既然学者的角色在于真学问,那么那些没有真学问的人自然要被他们这些有真学问的人嘲笑,此乃天经地义。

  5. 但是,你又发现,他们一边说别的知识分子乃至普通人势力眼,自己却小心翼翼地经营人脉混圈子。当初被他们骂傻逼的人稍微有些社会地位,转眼就听到他们说,“此人水平还行”。

  6. 批评别人标榜“理客中立”的超然俯视姿态,唯独不反省下自己保持了什么姿态。

  7. 看不上那些文章发表多的人,主张(至少在中国文科知识界)发表与学术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要在发表和学术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我猜想,他们一面这样说,一面想着怎么和出版社、期刊的编辑搞好关系(我就问是不是事实?!)。他们如果发的不够,那当然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制造垃圾。如果他们实际上发很多,那当然是因为学术环境变好了。

  8. 批评“道理懂得多的人更有道德”的主张,是为了表明什么呢?是为了表明“我虽然懂得多,但并不更有道德”,还是为自己将来不那么道德做好心理建设?

  9. 为“无比关心远方抽象的人,而对身边具体的人漠不关心”的观点辩护,是为了表明什么?

他们从复杂纷乱的议题中挑选一些来展现自己的实践智慧,悄然地将自己所作所为包装成是可被辩护的,而把别人的所作所为刻画为不是蠢就是坏的结果。

当他们嘲笑别人蠢时,就没有想到自己同样也蠢;他们批评别人存在“劣根性”,就肯定自己没有?为什么他们总是能以上帝的视角来比较他们自己和其他人,并得出如此通透、开阔、客观、情形、局外的见解?

他们批评别人滥用“通透”这个词,是不是暗示他们对别人的虚假通透有真正的通透?或者他们觉得只有自己才是通透的?“你们滥用了‘通透‘”,我们是不是得说,说出这个事实的人是真通透?

面对我们的这些指控,他们有的是理由来辩护。他们到处区分出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并以一种俯瞰的姿态来描述所有人,能把任何人们珍重的事务动动嘴皮子就打发掉。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就是一些人要么坏要么蠢导致的结果。

然而事实上,他们并没有看到人,他们失去了察觉人的能力。他们越是洞察人性,越是失去人性。因为他们对人的下意识区分不是男女之分而是蠢与不蠢之分。

看不起大众,但通过嘲讽看不起大众的同行来标榜自己看得起大众,且顺便把自己也嘲弄一番,我们该怎么说这些人好呢?一起来看他们抖机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