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研究》笔记(II.19-22)

《逻辑研究》笔记(II.19-22)

19 节

a)对一个特征因素的关注并不取消它(?)的个体性——对普遍化尝试的反驳

“抽象的注意力所突出的那个内容是具体直观对象的构造性因素,一个实项地寓居于这个具体直观对象之中的标记。”

如果把抽象等同于注意或者混淆了二者,那么,就无法区分开普遍之物的意指和个体之物的意指。差别只在于精神的目光确定了整个个体的对象还是某个属性。但属性应当是一个构成性要素的前提下,它是否必须是一个个体的个别之物?(胡塞尔认为这种设想是没有必要的。

这两个现象并非相互连生, 好像它们共同具有“同一个”作为个体-同一之物的绿一样; 毋宁说这一个事物的绿实在地区别于另一个事物的绿, 正如它们所寓居于其中的整体也相互区别一样。否则, 如何会存在那种统一的质性的构建(Konfigurationen)。

什么叫“同一的属性”、“作为杂多中同一的种类”?“那些对于个别情况来说具有意义和真理的陈述,对于种类来说则是错误的并且简直就是背谬的。” 胡塞尔区分了对种类有意义的陈述和对个体有意义的陈述。对整个客体的注意不同于对它的部分和特征的注意,它们可能是不同的行为。我们所意指和指称的不是个别之物,而是观念。胡塞尔特地把主语称为观念的一(dieses ideale Eins)。他们无法澄清普遍性意识

20 节 b)对来自几何学思维的论据的反驳

胡塞尔认为,贝克莱“把抽象的基础与被抽象之物混为 一谈;将具体的个别情况、即普遍性意识从其中吸取其直观充盈的个别情况与思维意向的对象混为一谈”。那么,几何学的思维是怎样的? (1)贝克莱把几何学论证仅仅与手前的图形关联起来,普遍思维中的客体只是思维意向的客体,而不是我们思维意向的单纯依据。但事实是,没有任何一个描画的东西能符合这些图形,毋宁说,几何学家意指的是直线一般(eine Gerade überhaupt);(2)逻辑意义上的抽象不同于对部分内容的单纯突出,而是“在直观基础上直接把握种类统一的特殊意识”。

21 节 对被直观对象的一个不独立因素的关注与对相应的种类属性的关注之间的差别

胡塞尔的主张如下:

对一个属性因素的集中注意 (Aufmerken) 应当构成对普遍含义的直观充实,即对从属的属性之名称所带有的那个普遍含义的直观充实(“本真的”意指)。对这个种类的直观意指与对集中注意的进行, 这两者应当是一回事。

问题:注意个体显现的形态和可以直观地把握在无数实在形态中的相应观念,二者的区别何在?

紧接着,胡塞尔分析了个体化设定得到关注的三种情况。所谓个体化之物与特定时间、空间有关。

第一,个体化之物会得到特别关注(speziell beachtet。胡塞尔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个体观察中,那些被我们共同关注到的个体化因素是否也必然被我们所意指。” 胡塞尔的答案是否。

第二,个体化的设定会受到附带的关注(nebenbei),就像眼睛的余光一样。个体对象被意识到,但没有被意指。这意味着,在陈述与个别对象相符合的普遍性时,我们无法忽视个别对象,但我们并不对其进行意指。

“只要普遍性意识以直观的方式、作为真实的和真正的抽象在进行着, 奠基性直观的个体对象就肯定会一同被意识到, 尽管它根本还没有被意指。”

胡塞尔在这里应该岔入了个体对象和它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更有意思的是,被意识不一定等同于被意指。

第三,个体化的设定会受到一同关注(mitbeachtet)。这种做法已经超出了注意和抽象,注意本身就在于聚焦,而不是去讨论各种不同的意识形式。

22 节 在对注意力的现象学分析中的基本缺陷

注意力理论应该回答如下问题:

它必须确证,是什么东西赋予注意力一词以统一的意义,然后再看,它的运用范围有多广,以及哪些对象可以在正常的意义上被看作是受到关注的对象。 而且它首先也必须探问,注意活动与那些使名称和其他表达具有意义 的意指活动(Bedeuten oder Meinen)处在何种关系之中。

也就是回答,(1)注意一词的统一含义如何获得,哪些对象可以称为被关注的对象;(2)注意活动和意指活动的关系如何。

反驳:意识和意识的内容。

名称——意指——含义

Read more

《逻辑研究》笔记(II.26-32)

《逻辑研究》笔记(II.26-32)

26 节 普遍性意识的各种变异与感性直观个体意指和普遍意指 根据第六研究,个体意指与一个素朴行为有关,即与那个显现有关,在这项研究第三章第26节中被定义为展现的那些东西,是与一个设定性的或不设定的质性相联结的; 但在普遍意指的情况中,在素朴行为的基础上,或者说,在素朴展现的基础上,一个新的质性建造起来,连同它一起建造起来的是一个新的立义方式,在这 个新的立义方式中, 与普遍对象的关系得以构造出自身。 · 思想的立义和感性的立义之间的差异: 1. 逻辑表象:在逻辑学的意义上被表象的。也就是说,它是以统一思想的方式 被表象的,而且它只有以这种方式或以一种相应的“本真的”形式才能被意识到。(II.26) 2. 如果逻辑表象被进行,那么 它就会达到直观,可以企盼并获得对自身的澄清。 3. 思想的意向必须以其形式与内容所要求的方式与直观 相关联,并且必须在直观中得到充实,这样便产生出一种复合行为, 它获得清楚和明晰的优点,但它并不会取消思想,并不会用单纯的图像来取代思想。 · 代现与代表的区分: 代现 (Vergegenwärtigung) 与代表 (Repräsentation)

《逻辑研究》笔记(II.13-15)

《逻辑研究》笔记(II.13-15)

第二研究 种类的观念统一与现代抽象理论 第3章 抽象与注意力 第 13 节 唯名论理论将抽象理解为注意力的功用 在 13 节,胡塞尔指出,穆勒的抽象理论认为,抽象是注意力的一个作用(Leistung)。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对象,甚至是普遍对象。注意力的“集中”与“丢失”是它的显著特征。注意力可以借助标记凸显对象的某个部分,同时忽略了其他部分。穆勒在反驳汉密尔顿时突出了两点:第一,普遍名称和直观对象之间的联想性联结。这种联结被胡塞尔归给了象征性意指。第二,名称通过对象的特征,对注意力习惯性集中的再造性唤起,对这些联结造成的影响。联想的进程是借助标记进行的。这些标记之间的关联借助于注意力的发生与重新唤起而得以生成和再造(标记自身具有类似于“形式指引”的功能。) 对胡塞尔来说,穆勒认为总体概念不存在,有的只是客体的复合观念。注意力与抽象能够实现部分从整体中的剥离,并借助联想实现进一步的推理。 “严格地说,我们不具有总体概念;我们只具有具体 客体的复合观念:但我们有能力仅仅只注意这个具体观念的某些部分,并且在这种唯一的关注中,我们可以使这些部分来完全地确定我们通过联想而

我用什么留住你们——祭爷爷们

我用什么留住你们——祭爷爷们

昨夜京城狂风雨骤, 仿佛西北漫天的黄沙袭裹而来。 我知道, 你躺在灵堂里, 淅沥沥的雨浇不透, 你被反复折磨的病痛。 那年, 你的父亲死了。 初秋的雾气, 弥漫尽阵阵山峦, 泥水爬满了我的鞋, 雾水打湿了手中的竹竿。 后来, 我的爷爷死了, 深秋的高原, 开满了家乡独有的黄菊花, 没能抬棺送葬, 也没哭。 我知道, 先祖们的血液流淌在我身上, 大地的根系包裹着我, 不增不减。 那块生我养我, 葬我先祖的土地, 永远是我的生地。 二零二五年闰六月二十八日 大 兴

【课堂笔记】张双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课堂笔记】张双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两个问题: 1)为什么讲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一)走向: Terry Kaf:自传性的材料。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为什么我会走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道路? 2)我在这条道路上已经得到了什么样的见解? 3)我为什么要重新拾起政治经济学批判? 为什么走上?核心贡献?当代中国实践的关系? 从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传统与现代的差异有三点 a. 早期近代哲学 b. 由苏格兰启蒙哲学家所开启的社会哲学 《市民社会史》(商业社会作为独立领域得到了重大发展) c. 市民社会本身无法自我维系,在普遍的商品交换的前提之下,人与人至今的商业交往关系并不足以成就人类共同体。 市民社会中的两大原则是相互矛盾的。 自行瓦解和自我崩溃,两大趋势在今天已经成为非常显露的事实: 1)一定是每一个人都陷入了表演性的自我异化。 2)在这样的特殊性利益的直接作用之下一定是在强者和弱者当中拉开无穷尽的距离。 国家对市民社会缺陷的克服,限定并范导市民社会。 马克思走向法哲学批判的两个原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