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其为真:意见、信念和知识
康德关键术语分析
康德将这三者都归于“认其为真”的条目之下。由于“认其为真”是属于知性的事情,所以,它与判断而不是感性和理性能力相关。
置信是与感觉连着的私人判断。联系确信(对每个人有效,那么它在根据上便是客观充分的),康德将“认其为真”的主观有效性分为了三个阶段:意见、信念和知识。康德其实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认其为真”之要求的区分;第二个层次是对“认其为真”之主观有效性的区分。康德对它们的区分明显侧重于这三个词的动词义(meinen, glauben und wissen)。
1)意见(认为):是“一种人们 意识到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说均不充分的当真。”
2)信念:“如果当真只是主观上是充分的,但同时却被看成客观上不充分的”。
3)知识:“无论主观上来说还是客观上来说均充分的当真”。
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充分”?同样,可以进一步追问的问题是,主观上意识到充分和客观上意识到充分是否是一回事?康德暂时没有回答这两个问题。
康德认为,当使用meinen的时候,至少我们要wissen某物,否则使用meinen就是完全的虚构了。
判断
meinen:
glauben(强弱居中): 理性的先验运用。信念:从实践来看,理论上不充分的当真。实践则包括技艺的方面和伦理性的方面。
wissen: 纯粹数学、伦理学;
在上面的区分中,伦理学既在glauben中有它的位置,也在wissen中有它的位置。与之连着的问题是,康德在对不同信念的区分下,越出了知性的范围,而进入了理性的疆域。
信念:
1、 必然的信念和偶然的信念
2、实用的信念:偶然的信念,但是“构成了借以做出某些行动的手段的现实的使用的基础”。
3、学说信念:提供了合目的的统一性,为研究自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线索。
4、道德信念:基于道德法则引入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缺乏良好的道德意向,也会通过“害怕”限制邪恶意向的爆发。